楚云堂书法高考培训网

最新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感悟 > 学书感悟

联系电话:0516-87882882
联系人:李老师
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山万达广场6号楼3层

学书感悟

2014-08-09

(一)习书进程软硬兼施
  学书之初,并没有什么大的目标,全凭自己喜欢与爱好,平日里抄抄写写也自得其乐。直到上大学时遇到书法老师唐幼铎先生,才开始比较系统地从唐楷入手,临习碑帖。
  大学毕业不久,就来到深圳,阴差阳错地做了书法教师。为人师表,总不能误人子弟,于是我更加刻苦地练习。但书法艺术毕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然后才能厚积而薄发,特别是毛笔书艺,更是如此。我十分清楚,自己在毛笔方面起步较晚,跟身边的朋友、同道相比,没有优势。而深圳是个竞争激烈的城市,于是一种潜在的危机感悄然而至。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番分析与比较,我决定先集中精力练习硬笔,以此作为切入口,同时也作为突破口,先练一技之长。硬笔和毛笔相比较在实用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我总结了一下,有两个特点。
  一、硬笔实用,随时随地,顺手拈来;毛笔则要备墨、备纸,而且对空间要求也大。
  二、教师的职业也决定自己每天都在跟硬笔书写打交道,比如课堂板书、教案备课、教学笔记、读书心得、批改作业等等,都离不开硬笔。
  目标确定之后,我马上报名参加《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的“名师班”,拜潘现先生为师。
  随着习书时间日久,见识与书艺也有所提高。而且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国内硬坛权威赛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书法作品频频在各专业书画报刊发表,因此在圈内博得“虚名”。俗话说“得失寸心知”,虽然在硬笔上取得薄名,但我知道,要在书艺上取得更大的成绩,我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硬笔与毛笔在书写的技法上存在差异,好多硬笔书家在毛笔书写和创作时常常不自觉地把硬笔书写的习惯动作表现了出来。比如硬笔讲究笔画的劲健利落,刚中寓柔。而毛笔则讲究笔法的丰富变化,起收、使转、承接、粗细、浓淡、轻重以及方圆兼备等等,而我由于硬笔书写技法的习惯动作,更多的时候都是一笔带过,当停没停、当驻不驻,这样一来,作品初看可以,细看就没有内容与细节。上次和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赵永金先生聊天,他看了我的作品之后,建议我今后多习毛笔,在临习古代碑帖的基础上软硬兼施,我认为是十分中肯的,而且我一直也是这么做的。
  (二) 习书感悟字外功
  古人写诗,有“功夫在诗外”的说法,我们书法界也强调“字外功”,所谓“诗外功”、“字外功”,说浅显一点就是“多读书”、“多与好作品接触”。
  最近在“中国艺术论坛”读到飘逸轩主人《游深圳弘法寺图记兼谈弘法寺书法》的帖子,其序文(三)说:
  释家弟子,以书法名于世者,有三家最为出众,即隋之智永,唐之怀素,近之弘一。然深信尚有不名于世而书法出众者,盖释家不以浮名夸于世也。
  佛家讲圆通,与方严、飘洒迥异。于书法,如《封龙山颂》、《石门铭》、《黄庭经》、《宣示表》、《曹娥碑》、赵孟兆页《道德经》之通达是也,固非《张猛龙》、《龙门二十品》之方整也,亦非《兰亭序》之婀娜多姿也,非方整、婀娜多姿不善,盖不类也。
  弘法寺书法,以本焕法师为最多,亦见其于弘法寺开创之功德。本焕法师书法,虽未能近接弘一,远追智永、怀素,然以心写,笔墨得失已在其次,故境界出常人之上,俗世名家尚有不可比拟者。
  静读数遍,忽有所悟。凡事都有“道”,道就是规则,要懂规则就要把握“道”的理念。像弘一法师舍弃自己擅长的魏碑书体,改以不激不厉之圆通笔法写经,让人一看就能静寂,息心宁人。我认为这也是书道,它跟人内心的修为与胸怀联系在一起。所以“(本焕法师)以心写,笔墨得失已在其次,故境界出常人之上,俗世名家尚有不可比拟者”。以心写,人书合一,技法已属次要了。
  文化知识与品格的高低,关系到一个人的胸襟和境界,更直接影响到手下的功夫和发展的前景,“眼高”才能带动“手高”,先“读书破万卷”才能后“下笔如有神”,写文章如此,做人、写字也如此。

苏ICP备2021008085号-1 技术支持:徐州亿网